請使用微信掃一掃
惠群中心社工:梁瑞婷
中國一句古語“養(yǎng)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F(xiàn)就我站點一個因親子患病案例進行分析。
一、案例基本情況
陳某,女,73歲,兒子患有精神一級殘疾, 因兒子的問題,其與鄰里少有互動,其兒子長期接受藥物治療,費用較高;后來因要小孩的原因停藥,導致病情復發(fā),其后兒媳回娘家一直未歸。
二、案例分析(預估)
(一)情緒原因
服務對象因兒子的問題一直責備自己,加上高昂的醫(yī)療費,致其精神一直處于緊繃狀態(tài),加上兒媳對他們不聞不問的行為,無疑是雪上加霜。
(二)夫妻關系
服務對象的兒媳因為其兒子生病,之后兒媳回娘家一直未歸,兒媳與兒子之間的關系一般。
三、服務計劃
(一)服務目標
1、與服務對象建立信任關系,爭取得到服務對象認同。
2、為服務對象了解報銷事項的流程與細節(jié),幫助其省去不必要的繁瑣。
3、疏導服務對象的情緒,減少壓力。
(二)服務理念
1、從家庭系統(tǒng)理論來看:
家庭系統(tǒng)理論是家庭社會工作中運用最廣、最受歡迎的理論,它已成為很多家庭社會工作服務模式的理論基礎,為家庭社會工作者提供了評估和干預家庭功能的基本框架。家庭系統(tǒng)理論有三個基本的觀點:
(1)家庭成員的“問題”是由整個家庭不良的溝通交流方式導致的所有的家庭都是一個社會系統(tǒng),家庭成員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因此,不能把家庭的問題歸結為某個或者某些家庭成員導致的,而應把問題放在整個家庭環(huán)境中,理解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交流方式以及這種方式如何產(chǎn)生和維持問題的具體過程。
(2)家庭所面臨的危機既是機會,也是挑戰(zhàn),一旦某個家庭成員出現(xiàn)“問題”,不僅這個家庭成員需要調整自己的行為和溝通交流方式,對“問題”作出回應;同時也會影響家庭中的其他成員,要求其他家庭成員作出相應的調整。如果家庭成員仍舊運用以往無效的問題解決方式,就會加深“問題”;相反,如果家庭成員能夠運用“問題”提供的機會調整相互之間的溝通交流方式,就能為“問題”的解決提供新的機會。
(3)因“問題”而導致的家庭功能的失調能夠有效解決社會工作者要讓整個家庭成員看到“問題”與家庭成員溝通交流方式之間的關聯(lián),并且設法打斷這樣的溝通方式,讓家庭成員從相互責備的互動循環(huán)方式中擺脫出來,就能有效解決家庭功能的失調。家庭系統(tǒng)理論的核心概念是家庭系統(tǒng),而要正確理解家庭系統(tǒng)的概念,就需要進一步把握家庭系統(tǒng)概念的六個核心的要素:
①家庭作為一個整體大于各部分之和。
②家庭系統(tǒng)努力維持改變和穩(wěn)定之間的平衡。
③家庭系統(tǒng)中一位成員的改變影響所有其他家庭成員。
④家庭成員的行為遵循相互影響的循環(huán)因果的原則。
⑤每個家庭系統(tǒng)既包含很多次系統(tǒng),又歸屬于更大的社會系統(tǒng)。
⑥家庭系統(tǒng)依據(jù)已經(jīng)建立的規(guī)則運行。
2、從認知理論來看:
認知療法是新近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它的主要著眼點,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認知問題上,意圖通過改變患者對已、對人或對事的看法與態(tài)度來改變并改善所呈現(xiàn)的心理問題。
由于文化、知識水平及周圍環(huán)境背景的差異,人們對問題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認知。所謂認知一般是指認識活動或認識過程,包括信念和信念體系、思維和想象。具體來說,“認知”是指一個人對一件事或某對象的認知和看法,對自己的看法,對人的想法,對環(huán)境的認積和對事的見解等等。因此,“認知療法”強調,一個人的非適應性或非功能性心理與行為,常常是受不正確的認知而不是適應不良的行為。例如,一個人一直“認為”自己表現(xiàn)得不夠好,連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歡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沒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認知療法的策略,便在于幫助他重新構建認知結構,重新評價自己,重建對自己的信心,更改認為自己“不好”的認知。
由這兩種理論出發(fā),制定出有效的介入策略,恢復服務對象家庭的正常功能。家庭和家庭內(nèi)各成員是社會工作者介入的重點。
(三)服務策略及服務程序
具體的介入計劃包括:
個案心理輔導:采取人本治療模式,人的自我概念和主觀經(jīng)驗出現(xiàn)不一致甚至沖突時,便會出現(xiàn)心理適應不良和失調。該模式不過分注重工作者的技巧,而是注重傾聽、釋意、澄清、情感反映、自我揭示等非影響性指導技巧,通過創(chuàng)造和諧、接納、真誠的和諧輔導關系,幫助求助者認識自我,激發(fā)其潛能,正確認識自我。
四、服務計劃實施過程
具體的介入策略
(一)接案時
接案時,社會工作者先與服務對象進行面談,獲得服務對象的信任,了解服務對象的家庭情況。
(二)治療時
治療時,社會工作者運用多種專業(yè)手法,幫助服務對象減少壓力,幫助服務對象去居委和殘聯(lián)辦理了報銷事項。
(三)結案時
結案時,社會工作者制定計劃,服務對象同意結案。
五、案例評估
本案的基本目標已經(jīng)達成,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運用了各種社工專業(yè)的技巧與方法,有效的緩解了服務對象的情緒,幫助服務對象成功辦理報銷事項。
六、專業(yè)反思
本次服務計劃綜合考慮到服務對象的心理需求及其所處的家庭和社會環(huán)境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采用了社會心理療法、家庭療法等多種方法相結合介入個案,減少服務對象的低落情緒,幫助服務對象成功辦理報銷事項。
“渴望人生,燃點希望”--殘疾人個案分析
惠群中心社工:鄺曉坤
在這個世界里,有這樣一群特別的孩子,他們一出生,不幸便與之俱來。他們或聾啞、或智力低下。但他們同樣渴望學習,渴望被尊重,渴望被社會所接納。
一、案例基本情況
張某,女,智力殘疾二級,就讀于小學一年級。性格內(nèi)向,害怕與陌生人接觸。與父母、爺爺、奶奶、妹妹共同居住。服務對象雖然在智力方面有不足的地方,但是服務對象自小就接受相關方面的糾正訓練,而且學習非常認真,現(xiàn)在已經(jīng)基本能跟上正常小孩的步伐。
二、接案、預估
(一)接案來源
工作者家訪了解服務需求后主動跟進。工作者在家訪中通過與服務對象及家人交談,了解到服務對象害怕與陌生人接觸,感到抑悶,缺乏生活的自信心。工作者通過與服務對象家人交談,建立了良好的關系獲得了服務對象家人的信任,工作者有信心說服服務對象家人讓服務對象走出家門,通過活動來恢復案主的生活信心。
(二)個案背景
服務對象的生理情況:根據(jù)現(xiàn)有資料顯示,服務對象在醫(yī)學上診斷為小呆癥,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智力水平較正常水平偏低,、反應比較慢、殘疾類型是智力殘疾、程度較輕。服務對象的生活自理能力較強,手腳比較靈活,能夠自我照顧。服務對象從小被診斷出智力不足,但其家人并沒有對其放棄,自小就接受相關方面的糾正訓練,而且學習非常認真,現(xiàn)在已經(jīng)基本能跟上正常小孩的步伐。
(三)預估
案主的問題與需求
從案主的家庭關系看,案主的家庭關系和諧,與父母、爺爺、奶奶、妹妹共同居住,因此工作者把服務對象的問題定位于——生活成長的恢復引導服務對象參與更多的活動,讓服務對象與同齡人接觸交流,更有利于服務對象的成長。服務對象家長看到服務對象的好轉,工作者才能進一步開展工作。
1、從心理學方面評估:該服務對象格較內(nèi)向,但與同學相處關系良好。經(jīng)鑒定為二級智殘。尤其是該服務對象的學習興趣低,注意力容易分散,記憶力差。
2、從社會學方面評估:該服務對象語言表達不佳,面對老師有些膽怯,但她向往與同學正常交流。另外,她的勞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也還行,基本能適應學校生活。
三、服務計劃
(一)服務目標
促使服務對象走出家門,來社區(qū)參加活動,掃除內(nèi)心的憂慮、郁悶,增強其生活信心與成長。
(二)服務理念
智障人士是一個困難群體,由于自身的原因和社會的排斥似的他們面臨日常生活難、勞動就業(yè)難、受教育難、擇偶和成家難、康復難、參與社會活動難。社區(qū)工作就以他們的困難為依據(jù)和開展。智障人士的社區(qū)工作我認為有以下幾種。
1、就業(yè)服務:幫助那些有能力就業(yè)的智障人士就業(yè),包括提供在智障人士在自己居住的社區(qū)就業(yè)的機會,社會工作者要為他們進行必要的咨詢和培訓。
2、康復服務:它的原則是全面康復。它包括以下內(nèi)容:醫(yī)學康復、教育康復、職業(yè)康復、心理康復和社會康復,提高或恢復其喪失或者削弱的功能,促進其適應社會生活。社區(qū)工作應設立一些康復和服務機構,智障人士提供一些醫(yī)療、指導等服務,定期體檢,建立社區(qū)智障人士的檔案,以便能更加方便的為他們服務。
3、教育服務:分為兩大類---特殊教育和智障人士的成人教育。特殊教育針對的是兒童,提供適合他們特點的教育,在我國各地有很多培智學校在提供這種教育。比如在北京,基本每個區(qū)縣都有自己的培智學校,很多智障人士可以在這里接受九年義務制教育。我這里重點要說的是后面的一種---成人教育,他包括生活教育、職業(yè)教育等等,社區(qū)還要提供條件并引導成年殘疾人接受高等教育。在我國殘疾人的成年教育幾乎沒有開展,需要很長的路要走。
4、生活服務:為智障人士提供如心理保健婚姻服務等,提供這兩種服務時在社區(qū)內(nèi)要配備心理輔導人員,社會工作者就可以擔當這種角色,另外還要保證他們在社區(qū)生活中有一個無障礙的環(huán)境,方便 他們的生活,對那些重度的、沒有自立能力的智障人士,社區(qū)要對他們的生活狀況進行調查和定期走訪,要形成制度,即使了解他們的情況,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
總之,在社區(qū)工作中,社會工作者要將社區(qū)已經(jīng)有的條件設施改造和運用,為他們提供科學的社區(qū)工作服務。社會工作者還要在社區(qū)工作中應該盡可能的為智障人士爭取一些權利,讓他們平等的參與社區(qū)生活和一些活動,讓社區(qū)其他居民真正了解智障人士,讓他們不被社會所排斥。
(三)服務策略及服務程序
具體的介入計劃包括:
1、輔導,即工作人員解釋某些看法及教導智障殘疾人,使其建立自我意志和發(fā)揮潛在能力去解決問題。社會工作者加強對張某的輔導工作,使其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價值,努力克服自卑心理,重新建立自信心。
2、支持,即幫助殘疾人認識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里可以運用的資源及其途徑,然后,就著重殘疾人的困難,工作員安排提供援助服務,如殘疾人家務助理、殘疾病人短期照顧,等等,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在這期間,工作員要不斷地給予鼓勵和支持,使殘疾人從中獲得經(jīng)驗和能力去面對困難。本案中的支持系統(tǒng)主要是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支持與關懷,使張某在家庭中感受到溫暖與安全感。感受家人的接納與尊重。
3、保護,這是一種強化的支持,以防止殘疾人受到傷害。保護的方式可以有多種,工作員應該就殘疾人情況采取不同的禁制及安全措施去避免傷害出現(xiàn),具體在本案中體現(xiàn)為讓張某更好地與外界接觸,更快地恢復所有社會功能。
四、服務計劃實施過程
具體的介入策略
第一次面談:社工與服務對象初次見面,通過與服務對象及其家屬的交談,了解其家庭情況和學校學習情況,并與服務對象簽訂個案同意書。
第二次面談:社工上門探訪服務對象,給服務對象送去中秋節(jié)月餅,并了解服務對象的近況。服務對象因上學并不在家,其奶奶很感謝社工的到來,并表示一直聽到服務對象及其妹妹經(jīng)常提及到社工,說社工們對她們很好,教會她們很多東西,希望社工以后有活動都記得通知服務對象。
第三次面談:服務對象母親非常感謝社工的到來,表示服務對象雖然在智力方面有不足的地方,但是服務對象自小就接受相關方面的糾正訓練,現(xiàn)在已經(jīng)基本能跟上正常小孩的步伐。服務對象學習很認真,雖然其實效率不高,可是服務對象專注認真。最后其母親請求社工,盡量不要把服務對象的未經(jīng)處理的照片發(fā)到新聞上,害怕影響服務對象的成長。
五、案例評估
本案的基本目標已經(jīng)達成,社會工作者用專業(yè)的知識和技能通過面對面的交流,幫助有問題的個人和家庭解決問題,預防問題的發(fā)生,更好地獲得社會資源,更好地發(fā)展。在協(xié)助過程中,個案工作者與服務對象之間維持著面對面或一對一的專業(yè)關系運用專業(yè)知識、理論、方法與技巧協(xié)助失調的個人改善環(huán)境,增進生活適應能力;協(xié)調社會關系,建立良性互動網(wǎng)絡;調適自我功能,促進人格發(fā)展;以健康、成熟的心態(tài),來認識及面對問題,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善用社會資源和機會,來解決問題,以提升自我信心和生活質量。服務對象母親也肯定了社工的服務取得的成效。
六、專業(yè)反思
智障人士的社會工作在我國是一個新興的學科,有很多東西需要立志于讓智障人士享受平等的社會生活的人來進行研究與探討。我認為,作為社會工作者,在幫助和服務與智障人士時要把他們當成正常人來看,要利用自己的專業(yè)價值觀來幫助,千萬不能讓智障人士把自己當成“救世主”,也不要成為智障人士的“保姆”。要在自己的工作中使得智障人士的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最終目的是讓智障人士不被社會所排斥,平等地參與社會生活。
失足青少年案例分析
惠群中心社工:關麗珍
青少年正處于人生從少年向青年過度的重要階段,這一階段對于青少年來說無論是從生理和心理還是社會化上都面臨著巨大的改變,在此階段若行為上出現(xiàn)偏差易造成對其人生出現(xiàn)污點。現(xiàn)就我站點一個因行為偏差青少年案例進行分析。
一、案例基本情況
李某,男,初中生,聽話有禮貌,個性好動,自我控制能力不強,自我管理能力差,無心上學,上課期間影響課堂秩序,常與其他班級的同學為伍破壞學校紀律。與同班同學相處一般,常與同學發(fā)生矛盾沖突,曾出現(xiàn)勒索錢財現(xiàn)象。
服務對象與父母同住,其父母外出打工,經(jīng)常不在家。父母十分重視對兒子的教育,但因為工作原因,經(jīng)常需要加班,休息時間很少,忽略了對兒子的照顧和陪伴,放任了他,導致他無心向學。
二、案例分析(預估)
(一)家庭原因
社會工作者了解到服務對象行為偏差,對學習興趣不高,成績不好,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做事懶散。由于家庭原因,父母外出工作,祖父母甚少教育,導致對家庭觀念淡薄,處于叛逆心理。
三、服務計劃
(一)服務目標
1、與服務對象建立信任關系,爭取得到服務對象認同;
2、與服務對象父母得到一致的認識,結合老師、父母和社工三方的指導,對服務對象的教育問題和行為性格方面進行指導建議。
3、對服務對象幫助其正確了解自己,鼓勵加引導,協(xié)助其建立積極地自我概念,提升自我認同感,正確面對人生。
4、引導服務對象與父母面對面進行溝通,加強溝通意識,減少沖突。
(二)服務理念
1、從心理社會治療模式來看:
心理社會治療模式依據(jù)生理醫(yī)學模式,把服務過程分為研究、診斷和治療三個實施階段。這三個實施階段相互影響、緊密關聯(lián),形成心理社會治療模式自身的特點。
?。?)注重從人際交往的場境中了解服務對象。心理社會治療模式認為,在收集服務對象資料的過程中,只有把服務對象放回到具體的人際交往的場境中,并把服務對象目前的內(nèi)心沖突與以往的經(jīng)歷聯(lián)系起來,才能準確揭示服務對象困擾產(chǎn)生的真實原因。
(2)運用綜合的診斷方式確定服務對象問題的原因。心理社會治療模式的診斷包括三個方面:心理動態(tài)診斷、緣由診斷和分類診斷。心理動態(tài)診斷是對服務對象的人格的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評估;緣由診斷則是對服務對象干擾產(chǎn)生、變化的過程進行分析;分類診斷是對服務對象問題的生理、心理和社會三個方面的影響因素作出判斷。
(3)采用多層面的服務介入方式幫助服務對象。心理社會治療模式采用多層面的服務介入方式幫助服務對象,主要用于五個方面的治療工作:一是減輕服務對象的不安;二是減輕服務對象系統(tǒng)功能的失調;三是增強服務對象的適應能力;四是開發(fā)服務對象的潛在能力;五是改善服務對象的人際交往關系。
2、從同一性理論來看:
同一性的結構包括兩個成分:內(nèi)容和評價。內(nèi)容通常是指價值觀、信仰以及對自己和別人的一些特性的認知,還可以進一步分成內(nèi)在的自我和公眾的自我。內(nèi)在的自我經(jīng)常被描述為一種自我感覺,指個體內(nèi)在的獨特性和統(tǒng)一性,也就是個體對于自己的最初想法、行動以及自我反饋的一種主觀體驗。通過內(nèi)在的自我,個體可以對自己的價值觀和信仰有一定的認識,并且可以對自己的想法和行動與自身的信仰是否一致和一致的程度做出評價。這種內(nèi)在的主管自我感覺在人的一生中會得到持續(xù)的發(fā)展,它包括四個基本成分:動機——最初的想法和行動。統(tǒng)一性——在不同的時間或情景下,存在相同的基本自我。對他人的感覺——認識到自己和他人之間的界限。去中心化或距離化——通過自身的反饋使個體認識到自己的想法和行動。
(三)服務策略及服務程序
具體的介入計劃包括:
個案心理輔導:采取人本治療模式,人的自我概念和主觀經(jīng)驗出現(xiàn)不一致甚至沖突時,便會出現(xiàn)心理適應不良和失調。該模式不過分注重工作者的技巧,而是注重傾聽、釋意、澄清、情感反映、自我揭示等非影響性指導技巧,通過創(chuàng)造和諧、接納、真誠的和諧輔導關系,幫助求助者認識自我,激發(fā)其潛能,正確認識自我。
家庭治療:是以家庭為對象實施的團體心理治療模式,其目標是協(xié)助家庭消除異常、病態(tài)情況,以執(zhí)行健康的家庭功能。家庭治療的特點:不著重于家庭成員個人的內(nèi)在心理構造與狀態(tài)的分析,而將焦點放在家庭成員的互動與關系上;從家庭系統(tǒng)角度去解釋個人的行為與問題;個人的改變有賴于家庭整體的改變。因此要評價各個成員的心理和行為困擾的家庭因素。
通過以上一系列治療達到了解和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交互反應關系和發(fā)展功能,從而讓整個家庭恢復正常功能。
四、服務計劃實施過程
具體的介入策略
(一)接案時
接案時,首先需要服務對象家庭成員接觸,也就是會面,這是一個小的會談。前期通過對服務對象初步接觸,進行評估。針對在接觸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服務對象的問題,了解服務對象的需求,針對個案作出相對應的方案。
(二)治療時
社工引導服務對象參與由社工組織的“我的成長之旅——自我探索”小組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通過觀察服務對象在活動中的言語和神態(tài),了解其性格,并根據(jù)“同一性”理論,引導案主就“我是誰”“我想成為怎樣的人”等問題進行自我探索的思考,并為案主在思考過程中樹立一個正確的方向。
(三)結案時
社會工作者制定方案,約服務對象及父母進行會談,通過移情和反移情已慢慢讓服務對象接受社工,最后因個人原因不愿意在讀書,但行為偏差已經(jīng)改善。
五、案例評估
本案的基本目標已經(jīng)達成,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運用了各種社工專業(yè)的技巧與方法,服務對象的行為偏差及性格偏差已經(jīng)改善,但由于服務對象實在不喜歡讀書,現(xiàn)在已經(jīng)找到自己適合的工作,在某酒店做學徒。
六、專業(yè)反思
針對服務對象的實際情況,社工運用專業(yè)工作方法和專業(yè)理論,以平等、接納的態(tài)度真誠對待案主,協(xié)調案主與周圍環(huán)境的問題,避免通過“高壓式”的知道方法引起服務對象的逆反心理。社工通過面談輔導的方式和家庭治療模式進行輔導,緩解家庭成員關系,改變服務對象原有的壞習慣,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社工要培養(yǎng)服務對象學會在遇到挫折時從多角度出發(fā)去思考,學會向外界求助,學會正確、客觀而理性的分析問題的實質。從而提高自己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實現(xiàn)自己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