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使用微信掃一掃
來源:中國網(wǎng)絡電視臺十七大以來,特別是隨著黨的十八大的召開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極大豐富、發(fā)展,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為研究熱點。對山東而言,大力弘揚沂蒙精神,不斷創(chuàng)新實踐教育的方式方法,是深入實踐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的重要舉措,對提高山東黨建科學化水平,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具有重大意義。
一、人民性:沂蒙精神與馬克思主義群眾路線的終極價值取向
以“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chuàng)業(yè)、無私奉獻”為主要內容的沂蒙精神是一種區(qū)域文化,更是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創(chuàng)造的紅色文化,汲取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蘊含著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彰顯著以人民為本的價值追求以及踐行馬克思主義觀的方法論等。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和馬克思主義者基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實踐中形成的關于正確對待人民群眾的根本立場和態(tài)度的系統(tǒng)化觀點。人民性是沂蒙精神和黨的群眾路線最根本的通約之處和契合點,標識著共同的價值取向,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由此,沂蒙精神是開展馬克思主義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的寶貴資源,而踐行群眾路線,彰顯人民性則是沂蒙精神的重要時代價值。
第一,人民性是沂蒙精神與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終極價值取向。沂蒙精神是黨領導人民、依靠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和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精神,也是黨員干部踐行馬克思主義群眾路線的精神。從歷史維度看,沂蒙精神產生發(fā)展的歷史,就是山東黨政軍民保持魚水情誼和血肉聯(lián)系的歷史,是踐行群眾路線的光輝典范。從沂蒙精神的實質看,將人民放到至高位置,將高度抽象的人民性化作不同階級、階層的利益需求,即關注不同歷史時期的群眾利益訴求,注重解決實際問題,以群眾利益達成作為山東黨組織鍛造、發(fā)展沂蒙精神的根本屬性,一以貫之,持之以恒。而這種人民性不僅是黨的宗旨融入沂蒙人民投身革命斗爭、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光輝寫照,而且是黨的群眾路線的落腳點和黨的先進性的力量之源。為此,胡錦濤同志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就是周年大會上曾指出:“90年來黨的發(fā)展歷程告訴我們,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是我們黨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集中體現(xiàn),是指引、評價、檢驗我們黨一切執(zhí)政活動的最高標準。”[1]這一論斷是對黨的九十年奮斗歷程的經(jīng)驗教訓的總結,折射出深沉的歷史意識和民本情懷?;诖耍瑢徱曇拭删衽c黨的群眾路線的內在關系,不難發(fā)現(xiàn),牢固地構筑起血肉相聯(lián)、魚水情深的黨群關系和干群關系的根本原因在于,山東黨組織與沂蒙人民同呼吸,共命運,黨為人民浴血奮斗,把人民當親人;人民用乳汁哺育了黨,用生命爭取事業(yè)的勝利;黨同人民群眾魚水情深、血肉相連,追求共同的信仰,堅守共同的信念,呵護彼此的信任,培植堅不可摧的信心,共同維護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這正是沂蒙精神的本質所在。黨的理論自信、理論自覺和勇于擔當?shù)挠職鈩t源于人民。如果失去了人民,沂蒙精神就失去了感天動地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以及驚天動地的精氣神;同時,沂蒙精神也就與黨的群眾路線漸行漸遠,成為與人民利益無關痛癢的說教。從這個意義上說,沂蒙精神的人民性與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一脈相承,是山東黨組織踐行馬克思主義群眾路線,構建和諧黨群關系的光輝典范,表征著黨為民、愛民、憂民的情懷。
第二,先進性是沂蒙精神與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人民性得以實現(xiàn)的關鍵。所謂先進是指走在歷史和時代潮流的前列,勇于擔當歷史使命。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就是黨走在時代潮流的前列,通過制定科學的路線綱領方針政策,領導人民遵循歷史規(guī)律,為人民謀利益,以實現(xiàn)自身的歷史使命和開創(chuàng)美好生活的康莊大道的根本屬性。黨的先進性與落后性相對,是黨把握規(guī)律和順應時代潮流的特性,歸根到底體現(xiàn)在推動生產力發(fā)展和為人民群眾謀利益上;人民性也是黨的根本屬性,主要回答黨和人民的關系,折射出黨所追求的價值取向,是中國共產黨區(qū)別于國內外其他政黨的根本特征。顯然,人民性是衡量黨保持先進性的重要尺度,而黨的先進性是堅持人民性的關鍵和政治品格。就沂蒙精神來講,其內涵蘊含著鮮明的人民性和先進性,是二者交相輝映的結晶。從沂蒙精神生成發(fā)展的歷程看,之所以是中國共產黨與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了這一精神,而不是其他政治組織、政治勢力,原因即在于黨的先進性和人民性的有機統(tǒng)一。對此,習近平同志指出:“革命勝利來之不易,主要是黨和人民水乳交融,黨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為人民謀解放,人民跟黨走,無私奉獻,可歌可泣?。∫拭删褚罅霌P。” [2]
沂蒙精神中的先進性總是以人民性的底色和魅力展示出來,具體表現(xiàn)為走群眾路線,關注人民的利益訴求和解決群眾面臨的實際問題。于是這種先進性在歷史的行程中升華一種穿越時空的政治品格,不僅聚焦關乎弘旨的民族大義、國家利益,而且也化作關乎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百姓情懷。所有這些都指向推動生產力發(fā)展,以此實現(xiàn)群眾的利益和權力。正如毛澤東在黨的七大報告中所言:“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他對于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fā)展是否有幫助及幫助之大小,看他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3]盡管現(xiàn)有的沂蒙精神的內涵凸顯了人民群眾的大義擔當和無私奉獻,但黨的理論的科學性喚醒和解放了群眾,黨員干部的先鋒帶頭作用引領了群眾,黨政軍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所作所為贏得了群眾。這種歷史邏輯是內置于沂蒙精神的字里行間的,深深地打上了歷史實踐的烙印。所以,曾在這塊黃土地上戰(zhàn)斗過的劉少奇、陳毅、羅榮桓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1955年授銜的390多位將軍,踴躍參軍的20萬青年、120萬人次支前民工的壯舉和血灑疆場的10多萬沂蒙優(yōu)秀兒女,“沂蒙紅嫂”群體的人性光芒,都將黨的先進性和人民性演繹得淋漓盡致。因為無產階級革命家、將軍、支前民工都以馬克思主義為政治信仰,堅信黨的路線綱領設定的目標,變革舊的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以實現(xiàn)人民群眾的利益和對美好生活的夢想。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胡錦濤在黨十八大上強調:“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4]
二、基于沂蒙精神的群眾路線實踐教育面臨的突出問題
新世紀新階段,在大力弘揚沂蒙精神和全面深化改革中,黨員干部踐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科學化水平大大提升,不過仍存在諸多新問題。
第一,依托教育基地展開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的特色需進一步彰顯。對山東黨組織而言,依托沂蒙精神開展黨員干部踐行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的價值指向是人民性,與其他區(qū)域、省份的黨組織相比較,沂蒙精神與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結合起來的思路就是一個突出特點。一方面,增強理論闡釋的徹底性和科學性,進一步全方位地、多層次地將沂蒙精神與黨的群眾路線的通約性和契合點抽取出來,達到歷史邏輯與實踐邏輯的吻合。這種理論上的還原與突破可以增強山東全中路線實踐教育活動的理論特色;另一方面,增強沂蒙精神教育基地的實踐特色。隨著基于沂蒙精神的黨性教育基地的建立,全省各地乃至全國各地紛紛組織黨員干部奔赴孟良崮、馬牧池等教育基地,依托沂蒙精神展開黨性教育和群眾路線教育。在踐行群眾路線教育活動中,將沂蒙精神中的“人民性”還原成活生生的利益群體,或者將黨員干部置于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場景中,直面群眾的問題,生成群眾思維,學會用普通群眾的思維、情感審視問題,從而提升黨員干部實踐群眾路線的適切性和創(chuàng)造性。
第二,實踐教育活動制度化的提高。面對黨建理論的發(fā)展,科學發(fā)展的要求和群眾工作的新變化,黨員干部踐行群眾路線的教育制度有時顯得力不從心。當前干群關系中存在的黨員干部思想上脫離群眾的問題、情感上疏遠群眾的問題、決策上忽視群眾的問題、權力上規(guī)避群眾監(jiān)督的問題比較突出,其根本原因在黨員干部群眾路線教育的制度安排和戰(zhàn)略支撐在某些方面亟需創(chuàng)新??偟膩砜?,黨員干部踐行群眾路線教育制度存在兩大問題:一是以沂蒙精神教育為主題的黨性教育活動的制度化?;谝拭删窈忘h性教育活動,設計相應的主題教育活動,突破沂蒙精神的理論形態(tài)與物質形態(tài)結合的瓶頸,豐富教育活動的感性認知向理性認知的升華的載體;二是增強各種實踐教育活動創(chuàng)新性。從教育活動的績效看,感性教育多發(fā)生在現(xiàn)場,引發(fā)心靈的震撼和具體問題的內心感受;以此為基礎,結合山東發(fā)揮發(fā)展的整體規(guī)劃和各地市政治經(jīng)濟文化實際,乃至行業(yè)崗位特點,將精神轉化為物質,提煉出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并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是檢驗群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創(chuàng)新性的重要標志。
第三,文化涵養(yǎng)功能需增強。黨員干部踐行馬克思主義群眾路線的教育活動是思想道德的提升和行為規(guī)范的堅守,是一種文化涵養(yǎng),折射出責任擔當?shù)氖姑臀幕I的魅力,彰顯著黨員干部的文化自覺和理論自信,表征著踐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能力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前進方向。但現(xiàn)有的黨員干部踐行馬克思主義群眾路線教育模式呈現(xiàn)出政治性有余,文化涵養(yǎng)性不足的特點。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5]從文化層面看,各地在推進黨員干部培育科學化進程中,需要進一步將弘揚沂蒙精神、保持黨的先進性與人民性的實踐,與全面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tǒng)一起來,進一步靈活務實地將沂蒙精神融入科學發(fā)展、社會和諧、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以推進黨員干部培育的區(qū)域化時代化大眾化。具體表現(xiàn)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黨的基本路線方針宣講的區(qū)域特色不明顯,融入沂蒙精神的主動性不強,揭示沂蒙精神中的人民至上的文化底蘊;實踐教育則側重于粗線條、短平快的考察,而不善于研究立足崗位踐履馬克思主義群眾路線的文化活動、主題活動、制度文化培育等。由此群眾路線教育活動可以收到文化自覺和價值認同的功效,賦予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以文化力量。
三、基于沂蒙精神的群眾觀教育路徑的選擇
結合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實際,針對黨員干部群眾觀教育或送中存在的問題,探尋其科學化的整體思路,展開頂層設計,構建科學機制。
第一,圍繞“兩個百年目標”,深刻把握基于沂蒙精神展開群眾路線教育的理論邏輯。和平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共產黨需要深刻把握科學發(fā)展、科學執(zhí)政、黨員干部培育之間的邏輯關系。從理論層面看,發(fā)展是黨執(zhí)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也是黨的先進性的根本標志??茖W發(fā)展是黨員干部群眾觀教育科學化的直觀體現(xiàn),科學執(zhí)政是黨員干部培育科學化和科學發(fā)展的基本平臺,而黨員干部培育科學化則是科學發(fā)展與科學執(zhí)政的樞紐。對山東而言,科學發(fā)展、科學執(zhí)政、黨員干部培育的特色都必將打上區(qū)域文化的烙印,體現(xiàn)出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的理論邏輯的個性。其中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將沂蒙精神融入黨的基本能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的教育中,貫穿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踐中,首先需要深刻把握沂蒙精神的內涵,將其中的人民性與先進性抽取出來,使其與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相契合,與科學執(zhí)政的目標相吻合,與黨員干部培育的價值取向相一致。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將弘揚沂蒙精神與創(chuàng)先爭優(yōu)活動、發(fā)展戰(zhàn)略、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結合起來,不斷將黨員干部踐行群眾路線的科學性轉化為發(fā)展的科學性,將黨的組織資源轉化為科學發(fā)展資源,將黨員干部培育的成果轉化為推動科學發(fā)展的力量。于是從黨員干部推動科學發(fā)展的行為邏輯,到結合自身特點的創(chuàng)先爭優(yōu)的展開和群眾所關心問題的解決,再到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養(yǎng)成,其間貫穿著黨員干部踐行群眾路線的理論邏輯。
第二,構建基于沂蒙精神踐行馬克思主義群眾路線的自主教育機制。從方法論的視域看,馬克思主義群眾路線是弘揚沂蒙精神的基本方法。因為黨與人民創(chuàng)造這一精神的過程中,始終踐行群眾路線,形成了基于清醒的問題意識,以人民為中心,以實現(xiàn)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落腳點的群眾路線自主教育機制。
沂蒙精神是徹底踐行群眾路線的精神,是切實解決群眾問題的精神。因此廣大黨員干部弘揚沂蒙精神的機制,就是踐行群眾路線的內在機理和基本路徑。在市場經(jīng)濟構建、完善的過程中,這一機制的進一步優(yōu)化包含兩層含義:一是縱向上優(yōu)化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管理體制,明確深入基層和向群眾學習的方向,構建學習型黨組織和培育專業(yè)化的黨員干部隊伍,提高黨員干部結合實際,踐行群眾路線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二是橫向上優(yōu)化黨員干部培育模式,加快黨員干部思維方式的轉變,即從思維定勢轉向思維創(chuàng)新。從操作層面看,需要結合黨員干部培育的目標,整合教育內容,梳理培育思路,優(yōu)化培育流程,重構培育模式。(詳見下圖)
這一培育機制分為三個層次,由三個子系統(tǒng)構成,即虛線代表的外環(huán)是培育主題系統(tǒng),粗黑線代表的中環(huán)是由六大模塊構成,其中熱點選擇機制是根據(jù)確立的主題,選出黨員干部普遍關注的問題;對話交流機制是創(chuàng)設情境,展開案例教學(案例概述、案例介紹、案例設問、案例解讀);實踐體驗機制是將情景教學與實踐教學(模擬實踐教學)結合起來,引導黨員干部,回歸日常生活;學習評價機制(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在思想交流中賦分評價。(5)在線指導機制是依托現(xiàn)代教育技術(博客、短信)與黨員干部交流。而內環(huán)是整個培育機制的內核,由問題探究、情感體驗、思想交流、價值認同等環(huán)節(jié)組成。按照這種培育機制,黨員干部在對日常生活世界的認知中,找到了詮釋問題的參照系,開始了對群眾生存狀態(tài)的掃描,走上了價值認知與生成的旅程,感受到思想升華的愉悅,直至追問生命的本真,從而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群眾路線的自主教育。
第三,以群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作為弘揚沂蒙精神的基本方法,構建新型黨群關系。從黨群關系視角看,沂蒙精神生成的一個重要前提是黨與人民群眾構建起了新型的黨群關系,表現(xiàn)為黨政軍、黨員干部與群眾互信和諧的關系。事實上,在相當一段時期內,黨與沂蒙地區(qū)的普通群眾的關系并不十分緊密,直到1942底至1943年初,隨著根據(jù)地減租減息、大生產運動和擁政愛民活動的廣泛開展,黨政軍深入群眾,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解決了黨政軍與群眾間的矛盾,從而贏得了群眾的政治認同和情感認同,催生了融洽和諧的黨群關系、干群關系。其中值得汲取的一個重要經(jīng)驗是黨員干部踐行馬克思主義群眾路線方法的根本轉型,實質是以頂層設計為中樞,以黨員干部的實踐教育為基本方式,注重黨員干部與群眾的雙向互動,提高黨員干部踐行群眾路線的整體效能和契合性。
當前,著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應推動黨員干部踐行群眾路線教育方法的整體轉型,以干群關系中的突出問題為切入口,傾聽人民的呼聲和利益訴求,敢當人民的小學生,扎扎實實地整改,構建權責分明,平等對話,互信互助的新型干群關系。這既是一種黨員干部培育的方法和制度,也是一種實現(xiàn)干群關系、黨群關系和諧的文化。這種新型黨群關系、干群關系孕育出強大的政治能量,堅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認同馬克思主義信仰。為此,新階段馬克思主義群眾路線教育活動應突出如下策略:(1)崗位性。以崗位為黨員干部踐行馬克思主義群眾路線的平臺,引導黨員干部和基層黨組織創(chuàng)崗位之先和工作之優(yōu),成為崗位先鋒,不斷擴大以先鋒黨員、先鋒黨組織為龍頭的先鋒創(chuàng)建體系的覆蓋面,提升黨員干部的社會影響力。(2)問題性。開展大規(guī)模的“下基層活動”,使廣大黨員干部在解決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中得到培育和鍛煉,使群眾得實惠,黨員干部受到教育和洗禮。這就是實效性,也就是群眾性。為此,有組織、有步驟地向基層派駐黨員干部,大規(guī)模開展下基層活動,研究黨群關系、干群關系中存在的重大問題和突出問題,使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黨員干部的人民性深深融入群眾日常生活,贏得群眾的利益共識和情感認同。
參考文獻:
[1] [5]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1年7月2日,第2版。
[2]《習近平: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揚》
[3]《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9頁。
[4]《十八大報告輔導百問》,學習讀物出版社 學習出版社2012年版,第45頁。
(作者: 蔡玉卿,單位臨沂大學)